万历三十八年(1610年)知县张光前增修;崇祯三年(1630年)知县林增志将北门城墙改用长条石砌成;清康熙九年(1670年)知县张圻隆重修南北谯楼;雍正四年(1726年)知县张朱霖、毛之琇等人再次重修。清乾隆三年(1738年)知县永保重修;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扩建,将原砖城改筑条石城,至嘉庆三年(1798年)建成,为当时县衙城池之冠。城高5.7米,厚5.3米,周长2334米,建有六门、东曰聚奎(习称东门)、南曰迎熏(习称南门)、西曰宝成(习称西门)、北曰拱极(习称北门)、西南曰丰乐、西北曰通汇(习称水西门)。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,邑人王钟瑞补修蒲圻石城六门谯楼。 |